守護卵巢健康:婦科醫生提醒這5個卵巢癌初期症狀不能忽視
在女性的身體裏,卵巢如同一位 “沉默的守護者”。它隱匿於盆腔深處,每月一次的排卵孕育著生命的希望,默默分泌的雌激素維系著女性的氣色與活力。
然而,當疾病悄然來襲,它卻常常保持 “沉默”:早期癌變幾乎毫無征兆,偶爾出現的輕微腹脹、隱隱腹痛等信號,也常被誤認為是消化不良或勞累過度,直至腫瘤逐漸增大,才顯現出其凶險的一面。
01.卵巢癌:被忽視的 “女性健康殺手”
卵巢癌是全球女性第七大常見惡性腫瘤,在我國,其發病率位居婦科惡性腫瘤第三位,死亡率卻長期高居首位。
這與卵巢的特殊解剖位置密切相關——作為盆腔深處的微小器官,早期腫瘤難以通過體表觸摸或常規體檢發現,加之缺乏特異性症狀,約 70%的患者確診時已處於晚期,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。
01卵巢癌的高危信號 “偽裝術”
身體發出的異常信號,可能是卵巢癌的 “蛛絲馬跡”:
● 持續腹脹與食欲改變:腫瘤或腹水壓迫胃腸道,導致持續性腹脹、進食困難或早飽感,易被誤認為胃腸功能紊亂。
● 泌尿系統異常:腫瘤壓迫膀胱或侵犯周圍組織,可引起尿頻、尿急或排尿不暢,晚期可能出現血尿。
● 腹部包塊與疼痛:隨著腫瘤增大,下腹部可觸及質地堅硬、活動度差的包塊,常伴有隱痛或鈍痛,勞累後加重。
● 全身消耗症狀:不明原因的體重驟降、乏力、貧血等,可能是腫瘤消耗機體營養的表現。
02哪些因素會悄悄埋下隱患?
● 遺傳基因預警:約10%~15%的卵巢癌與遺傳相關,尤其是攜帶BRCA1/BRCA2基因突變者,終生患病風險可高達40%~80%。此外,林奇綜合征(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綜合征)患者卵巢癌風險也顯著升高。
● 年齡與激素影響:50~65歲是卵巢癌高發年齡段;長期無排卵(如多囊卵巢綜合征)、初潮過早(<12歲)或絕經延遲(>55歲),會增加卵巢上皮細胞的分裂次數,可能誘發癌變。
● 生活方式關聯:高脂肪飲食、缺乏運動、吸煙等不良習慣,可能通過影響激素代謝或免疫功能,間接增加患病風險。
02.主動出擊:科學篩查改寫命運
幸好,這份“沉默”正在被打破。
每年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,無數雙手緊緊相握——有戴著假發依然微笑的患者姐妹,有淩晨還在整理科普資料的醫生,有在街頭舉著標語的家屬,更有屏幕前認真閱讀的你。
這一天,我們共同點亮粉色燈光,只為讓更多人聽見:早期卵巢癌的治愈率超過90%,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約30%,因此“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”是關鍵。
01不同人群的篩查策略
● 普通女性:40歲以上應將婦科超聲(經陰道超聲更精准)聯合腫瘤標志物(CA125+HE4)納入每年常規體檢,二者聯合檢測可提高早期診斷率。
● 高危人群:有家族乳腺癌/卵巢癌史、BRCA基因突變攜帶者,建議從30~35歲開始篩查,除上述檢查外,需結合遺傳咨詢,必要時進行基因檢測。
02科學認知的 “生存密碼”
卵巢癌主要分為上皮性癌(占85%~90%)、生殖細胞腫瘤和性索間質腫瘤等類型,其中上皮性癌最常見且惡性程度高。
根據FIGO分期,早期(Ⅰ~Ⅱ期)以手術治療為主,術後根據病理類型決定是否輔助化療;晚期(Ⅲ~Ⅳ 期)采取 “手術+化療+維持治療” 的綜合方案。
近年來PARP抑制劑(如奧拉帕利)的問世,使卵巢癌進入“精准治療”時代,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。
早期篩查的最新共識與誤區解析;
高危人群管理:遺傳咨詢流程與預防性輸卵管卵巢切除的適用條件;
全病程管理:複發防治策略、營養支持方案及心理調適技巧;
前沿進展:PARP抑制劑個體化用藥指南與免疫治療聯合應用案例。
溫馨提醒:卵巢是生命的搖籃,也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基石。讓我們攜手打破“沉默”,用科學認知和主動篩查構築防線,讓更多女性遠離“沉默殺手”,擁抱健康人生!